当东汉杨震“暮夜却金”的慎独品质,被一年级学子用童真话语讲述;当西汉匡衡“凿壁偷光”的典故,被新时代少年赋予“寻光逐梦”的理解,流传千年的传统美德在镜头前焕发了别样生机。近日,少年志融媒平台发起的“与礼童行・少年美德说”vlog征集展示活动,正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学生群体中掀起“用童言讲美德、用镜头传文化”的热潮。
成长修己身,童言解锁“慎独”真谛
(资料图)
“修身是成才的根基,而‘慎独’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在少年志App活动专区,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一年级学生陈泽天的投稿吸引了不少网友围观。陈泽天在镜头前条理清晰地阐述着对“修己慎独”的理解。稚气未脱的脸庞配上逻辑严谨的表达,让这一传统美德概念变得鲜活可感。
陈泽天
“古人说‘正人先正己’,修身从来都是从自己做起的事。”陈泽天面对镜头自信满满,“对我们学生来说,每天学新知识、练新本领,都是在给成长蓄力。”他认为,修身不能只重内在积累,更要做到内外兼修,而“慎独”正是检验修身成果的关键。“没人看见的时候不松懈,没人听见的时候明是非,这就是‘慎独’的道理。”为了佐证观点,他还熟练讲述了东汉荆州刺史杨震“暮夜却金”的典故,将古人的清廉操守与当下的行为准则巧妙结合,展现出对传统美德当代价值的思考。
据悉,陈泽天的精彩表现,也是学校深耕德育创新的生动缩影。记者了解到,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一直注重传统美德教育与日常教学的深度融合,得知“少年美德说”vlog征集活动后,学校便结合语文学科的“童创三分钟”,推出“童创三分钟·一天一美德”策划,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前3分钟,走上讲台,分享美德故事。“传统美德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课堂里,得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让它‘活’起来。”南工大实小副校长沈焱菲介绍,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探讨美德内涵,同时将德智体美劳作为重要评价标准之一,激励学生在校园里、在生活中传承美德。
为热爱寻光,少年分享“自强”新解
“匡衡‘凿壁偷光’不只是苦读,更体现了追求热爱的执着!”南京市石鼓路小学学生卓子为的vlog,给西汉典故注入了新时代注解,让“自强”美德跳出“内卷”误区,成为追寻自我价值的生动表达。
卓子为
在很多人的固有认知里,“凿壁偷光”是克服物质匮乏的刻苦象征,但卓子为却读出了不一样的内核。“现在一提刻苦努力就有人说‘内卷’,但自强从来不是跟风熬夜刷题,而是像匡衡那样找到自己的‘光’。”他在vlog中分享了身边的例子:同桌痴迷机器人,周末泡在科技馆里常常忘记吃饭,那种全情投入的执着,比匡衡寻光更让人动容。“自强不是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为自己的热爱全力以赴,活出自己的精彩。”这番童言,道出了新时代少年对自强的独特理解。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选择“自强”作为投稿主题,源于妈妈对孩子成长变化的细致观察。“刚上小学时,他有些散漫,做题爱漏题、审题马虎。”卓子为妈妈回忆,发现问题后,家人没有一味批评,而是引导他树立自我提升的目标,培养自我纠正的能力。经过两三个月的坚持,卓子为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了理想成绩,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主动改进的习惯。“自强对他来说,不是和别人攀比,而是每天比昨天的自己更优秀。”她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明白,自强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成长之旅,贵在坚持与自省。
少年说美德,征集活动邀你共赴传承之约
美德从不是尘封在典籍里的文字,而是流淌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力量。无论是陈泽天践行的“慎独”自律,卓子为诠释的“自强”逐梦,还是藏在邻里互助中的“仁爱”、融在家庭陪伴里的“孝悌”、显在言行举止中的“诚信”,每一份美德践行都值得被记录,每一个温暖瞬间都值得被分享。自“少年美德说”vlog征集活动启动以来,少年志融媒平台收到了众多精彩投稿。同学们用灵动的镜头捕捉美德瞬间,用鲜活的语言解读传统智慧,让千年美德在镜头下变得可感、可学、可亲。
目前,活动仍在持续火热进行中,欢迎更多青少年登录少年志App,点击首页下方“赛事”,进入“与礼童行·少年美德说vlog征集活动”专区,根据要求上传视频投稿。无论是校园里的互助场景、家庭中的温情时刻,还是自己对某一美德的创意新解,都可以通过vlog的形式呈现,期待青少年做美德的记录者、传播者与践行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
少年志编辑 王蕾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