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映象》定妆照。
(资料图)
“用艺术的手段来呈现两千多年前的楚文化,本身就是非常大的难点。”7月11日,楚文化舞台剧《荆楚映象》首演媒体见面会在汉举行,总导演杨丽萍表示,经过三年的努力,创作团队用极具活力的舞台形式,呈现出楚文化的浪漫、瑰丽,“《荆楚映象》是古代文化的当代舞台翻译”。
■ 楚文化太美太神奇了,这个题材值得做
中国文联舞蹈家协会著名编剧梁戈逻是《荆楚印象》的文学总监。他介绍,在以往的舞台上,对于中原文明,对于秦、汉、唐、宋等历史时期的创作与表现居多,而对于中华文明中其他的构成部分相对较少,对于中华文明的神话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对于灿烂的楚文化等表现较少、规模较小。《荆楚映象》填补了这一文化表达空白,是第一次以歌舞的形式大规模呈现荆楚文化的舞台史诗巨制。
在杨丽萍和梁戈逻看来,楚文化“神秘、瑰丽、唯美、浪漫”。在决定启动《荆楚映象》时,创作团队是有顾虑的。楚文化“晦涩难懂”,很难在舞台上具象化呈现,但这个题材是值得做的,能够呈现民族文化特别不一样的一面。近三年来,《荆楚映象》主创团队在湖北省各个博物馆采风、研讨楚辞,所了解到的楚文化内涵令人惊叹讶异:“我们的祖先竟然拥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楚文化真是太美了、太神奇了。”
梁戈逻介绍,在中国历史上,楚文化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全盛时期的楚国北到黄河,东达东海,西至巴蜀,南抵岭南。在吸收、融合以及创新之中形成的楚国文化,对中国长江流域以及东南和西南地区影响极其深远。楚辞的浪漫优雅、青铜器的庄严厚重、漆器的神秘艳丽,这些极具标志性的楚文化遗存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也成了中华文化的标志。
三千年前创造辉煌历史的楚国,今天的人们却知之甚少。而楚文化之所以瑰丽灿烂,正是因为它是中华文明想象力的极致表现。无论是屈原在《天问》中那些至今难以解答的一百多个问题,还是《九歌》中对于传说众神那栩栩如生的描写,更不论大量出土的楚文化文物中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艺术品,“都向我们打开了一扇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大门”。
■ 以“荆楚”为题,是对屈原最浪漫的致敬
杨丽萍介绍,《荆楚映象》以“荆楚”为题,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国人文精神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表达浪漫主义精神。此次在舞台上将直观地呈现那些华丽的想象——顶天立地的青铜巨门、高达6.5米的巨型编钟、精美的玉覆面、灵动的车马人物出行图。屈原《九歌》世界中的巍巍众神,还有后羿是怎样射日的、山鬼是怎样骑豹的、凤凰是怎样浴火重生的……也将在舞台上以大家难以想象的方式一一呈现。
《荆楚映象》这部作品,也是杨丽萍对屈原最浪漫的致敬。屈原无疑是荆楚文化中的核心灵魂人物,他是中国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源头之一,他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符号旗帜。“我很崇拜屈原,是我的偶像。”杨丽萍表示,“以往人们纪念屈原,主要集中在他的家国情怀上,包括他比较悲愤的一面。其实我们阅读屈原的很多作品就会发现,他是个很浪漫的人,非常追求生活的自然。比如《离骚》里的那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杨丽萍介绍,整个《荆楚映象》以屈原的四部经典名著为篇章,分别是上半场的《天问》《九歌》和下半场的《离骚》《橘颂》。上半场,将为观众打造出一个由屈原的楚辞所描绘的前所未有的“荆楚世界”,呈现出神秘华丽极富想象力的神话世界。下半场,则以历史中的战国为时代背景,以历史中屈原的经历为线索,为你呈现出两千多年前那段慷慨悲歌、爱恨交织的历史。
在杨丽萍的感召下,《荆楚映象》剧组云集了国内外顶级的艺术团队。国际知名音乐人谭盾老师出任音乐总监,圆了他多年以来想要和杨丽萍老师合作的梦。谭盾说:“我是长沙人,对楚文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的一些主要作品,如交响乐作品《离骚》、祭祀歌剧《九歌》等都饱含楚文化元素。编钟1978年出土以来,我就对它‘蓄谋’已久,我对它迷惑和梦想了好多年。”在这次《荆楚映象》的音乐中,呈现了谭盾曾用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的音乐元素。
在《荆楚映象》中,创作团队将楚辞画成了画,制成了景,演成了戏,吼成了曲,跳成了舞。杨丽萍运用了如戏曲、皮影、木偶、武术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结合现代最为先进的舞台科技,将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古文、古情、古意,以当代观众,尤其是当代年轻观众都看得懂、喜欢看的方式一一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