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焦点 综合 社会 企业 国内
孩子们不玩游戏,却迷上了短视频,家长们更发愁了-全球快看
2022-12-02 18:53:52 顶端新闻 A | A

我相信现在的家长,最头疼的教育问题,莫过于孩子沉迷手机和游戏了。

毕竟孩子们长时间抱着手机打游戏,对于视力健康和学习成绩,都不是什么好事。

更何况,有些游戏内容为了提高刺激感和娱乐性,不乏一些暴力和负面的元素,所以中小学生的家长们,无一不对手机和游戏,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


(相关资料图)

近日,由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联合伽马数据共同发布的《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显示:

每周游戏时间在3小时以内的未成年人,占比增至75%以上;

部分未成年人的娱乐行为,从游戏向短视频与网络视频转移。

不得不说,看到这样的调查结果,我的心情是复杂的。

我当然也知道,在一些家长的眼里:

孩子不学习就是失败,玩游戏就是堕落,看手机就是丧志。

问题是,相比游戏中相对固定和可预见的画面情节而言,短视频和网络视频的数量大、内容杂,对于孩子们身心的影响,那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不信你可以仔细观察一下你们家孩子,尤其是在最近居家上网课期间,当孩子们在社会各界对于游戏时间的限制措施下,减少了和同学玩游戏的时间,增加了独自看短视频的时间后,他嘴里的话,是不是热词、怪话和脏话,都越来越多了?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实际上最健康和最无害的业余爱好,就是玩游戏了。

我也想说,如果孩子们平时上网课太枯燥,写作业太辛苦,那么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和额外练习以后,适当让孩子和同学好友打一会游戏,实际上并没有什么问题。

只要家长把自己银行卡的支付密码管好,不要让孩子由着性子随意充钱,让活泼好动的孩子们多玩一会游戏,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可怕。

关键是,现在手机里各色各样的短视频和网络视频,那可真是太让人大跌眼镜了。

你想一想,层次水平、道德观念和制作形式不一的海量内容,一旦抱着赚流量钱的思路,像潮水般汹涌呈现到每个人的手机上,大多数多媒体平台的监管和分类,都是有些力不从心的。

而为了吸引流量和粉丝,有许多网红连自己的身体健康和脸面声誉都顾不上,还能帮你操心你们家孩子的品德素质和学习成绩吗?

在很多时候,看到孩子虽然抱着手机,但是没有玩游戏,原本忧心忡忡的家长们,心里的一块石头就好像落了地。

最多说一句,“怎么还在看手机,有点自制力行不行!”

问题是,经常看短视频的成年人都会有这种感觉,那就是如今短视频内容的沉浸感、戏剧性和成瘾性都非常强,基本上只用几秒钟时间,就能点爆一个成年人的视觉听觉和情感共鸣。

虽然大多是蹭热点、擦边球或者陈年老梗,但是禁不住大多数普通人,就是爱看、爱听和爱刷啊!

但是孩子们呢,他们的心智思维不成熟,自制力更差,好奇心和模仿欲却更强,因为很多孩子在迷上短视频内容以后,不同程度地都学会了一些听上去不甚雅观的“网络热词”。

看到这样的现象,诸位家长们还能坐得住吗?

实际上,就连限制和约束孩子们打游戏这件事儿上,有不少措施和方式,都是流于表面的。

比如在“限游令”以后,各大游戏企业对自己的游戏产品,在登录前都增加了“实名验证”的步骤,甚至采用大量AI技术,对游戏用户的登录行为、游戏时间和人脸识别等做出了二次核验,确实有效减少了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注册账号进行游戏的情况。

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实名验证和人脸识别,往往只是偶然为之,很多成年人,尤其是老人,在自己家孩子的软磨硬泡下,都会在约定以后“网开一面”,帮助孩子注册和登录成年人的游戏账号。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绕开了游戏厂商费尽苦心炮制的“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措施”。

当然,游戏是别人的,孩子是自己的,如何管教和约束孩子玩游戏,不应该只靠社会政策和游戏厂家,关键还是取决于父母自身的教育观念和监督措施。

不过,在游戏防沉迷已经“基本实现”的大环境下,如何减少、限制和管控孩子们整天抱着手机刷短视频,似乎又成了家庭教育中一个愈加迫切的问题。

对此,最适宜的解决方式,是身为家长的我们,理应帮助孩子体验到在手机和游戏之外的快乐,比如读书、运动、下棋或弹琴等等。

除此以外,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沟通和督促,同时对于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每一次进步和成果,要给予适当而及时的积极反馈。

只有如此,才能把孩子们的心思从手机屏幕的方寸之间拉出来,让他们的童年,拥有更多的蓝天白云和童真童趣。

总之,想要让孩子摆脱手机游戏和短视频的诱惑,关键在于让孩子找到除此以外更加有趣、新鲜和有益的乐趣,而不只是依靠社会政策和网络厂商的限制措施。

也只有让孩子们的快乐,有其他顺畅流通的方向,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才不至于完全被手机和短视频占据。

最起码,不至于影响到视力健康和学习成绩吧。